冬去春来,时序更替,又是一年开学季。对于莘莘学子而言,新学期是新的起点,他们将砥砺前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教育政策频出。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对孩子的关照由外向内,教育政策不仅关注孩子的升学、关注优质资源的均衡与供给,也开始追求孩子的身心健康。省政府报告关心孩子睡眠问题、中高考改革促孩子个性化成长、课本增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浸润心灵、多措保障学生校园安全……新学期带来更多的期许。我们期盼着这些“政策红包”有助于孩子构筑丰满积极的精神世界,发现和感知世界蕴含的无限大美和惊喜。
2月26日早晨7点30分,走进小别一个月的校园,北京清华附中的吴晓转过身对妈妈比了个大大的“V”,“开学啦!加油加油!”
“开学第一天,女儿和我穿母女装,都是红大衣,图个好兆头。”吴晓妈妈笑着讲道。
读初三的吴晓,今年将同北京6.8万名中学生一起首次面对改革后的新中考。2018年是北京中考改革的元年,淡化文理、全面考查成为此次改革最大的变化。今年北京中考首次实施“3+3”的选考模式,即考试科目由6门改为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体育9门。考生要从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五科中选择三科参加考试(物理、生物(化学)须至少选一门)。所选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
“我有点偏科,对地理、历史特别感兴趣,但是物理学得不太好,为此上了两年周末辅导班恶补。没想到很幸运地赶上第一波新中考,一下子给自己‘减负’了。”据吴晓讲道,很多同学都对新中考充满期待,“‘5选3’满足了大家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学校这些课程实施的是分层教学,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课表走班上课。所以大家可以有充足的学习资源。”
北方交大附中担任初三年级班主任的苗苗老师在开学第一天组织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讲讲寒假的收获。让她颇感欣慰的是,除了阅读文学经典之外,不少人还通读了《全球通史》《人类简史》《房龙地理》等社科类著作。
“将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三科纳入中考备选科目,这让不太擅长理科、但人文功底深厚的孩子有了用武之地,优势的展示机会也让严重偏理科的同学重视人文社科,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苗苗如是说。
不同于苗苗老师的轻松状态,在北京大兴黄村一所初中担任历史老师的于雪杰这个寒假过得有些紧张,“不仅看专业书拓宽知识面,还在研读课改文件,琢磨备课内容”。历史、地理、生物、思想品德中考从没考过,应对“从无到有”的挑战便是“小学科”老师面临的最棘手难题。新中考让以前不看重的“小学科”老师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也让他们忙了起来。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对中考改革进行了详细解读。他认为,改革以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被放入考试中,体现了既要看分数,也要看素质的精神。这次的改革,从仅看分数到更加完整全面地参考学生整体发展情况,本身就是一个进步,“中考改革后对中小学的影响就是让一些有不同个性特点、不同优势的孩子,通过中考能够有所表现。”
中考在变化,小升初也在探索。曾经,北京小升初竞争被称为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拼爹”“拼孩子”,共建生、条子生、占坑班、点招、推优等复杂的招生渠道让不少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四处奔波,频繁参加重点学校的各种考试。如今,教育的难点热点问题被解决的步伐越来越快。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教改的初衷是为了拿出更多优质的学位用于就近入学,今年取消推优、降低特长生的入学比例,都是为了推进公平,满足更多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
刘妮的孩子今年在五一小学读六年级,寒假她没有给孩子报班,而是满足孩子看野生动物的愿望,去非洲待了两周。“在政策方面,去年海淀区就全面取消推优。我身边很多家长都跟孩子说:不给你太大压力,只要你认真学习,喜欢学习就好。”
备受关注的高考也在改革。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表示,到2020年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因为高考是指挥棒,2017年上海、浙江已经落地,还要继续完善。同时,有四个省份要继续进行试点。把这套制度建立起来,能带动教育改革一系列制度的落实。
北京市是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之一,吴晓这批即将在今年参加新中考的初三学生,也将在三年后成为首批迎战北京“3+3”新高考的学生。很多学校从“选课走班”到指导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再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都做了充分的设计和实践,把尊重学生个性,包括学生能力的培养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
“随着考试改革的推进,制度上还会进行逐步的调整,但是整体思路不会改变,那就是让考试成为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助推器,而不是限制。”储朝晖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