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翻译片,作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电影观众在电 |
影院内欣赏外来电影文化,了解世界的重要形式,不 |
仅打开了中国观众与世界电影文化之间的大门,也用 |
配音演员那独特迷人的嗓音,创造了属于中国独有的 |
艺术形式。 |
|
几十年来,电影配音演员们,用他们辛勤的劳动 |
,为电影观众创造了无数动人的声音艺术形象,至今 |
广大的配音爱好者尚能流利的背诵那些曾经让他难忘 |
的电影对白! |
|
|
 |
 |
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分厂
中国最早的翻译片诞生地 |
|
|
“长春市红旗街1118号”在长春市的地理坐标上,这里是不得不提的一个标志性地点。它,就是长春电影制 |
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45年,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先后生产故事影片1000多部,译制各国影片 |
1000多部,并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电影人才,在中国电影史上谱写了一页页光辉篇章。长影旧址 |
博物馆正是记录长影发展、进展、繁荣、变迁的艺术殿堂。 |
|
1948年 9月,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翻版组,开创了我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先河 |
。译制了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之后又诞生了上千部优秀译制电影和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早期的 |
东北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由有“中国译制片之父”的袁乃晨担任组长,基本上以译制苏联电影为主。较之后来的 |
“上海电影译制厂”,长影译制分厂的配音偏重于战争片这种硬语气,以至于后来每当听到早期长影译制的电影 |
,总能听出些许的东北口音,如同长影厂早期的革命电影一般,这样的语气译配欧洲影片显然有些过于本土化, |
但与苏联那种与东北黑土地相邻的寒冷气候和火烈性格却非常吻合,因此,那些耳熟能详的《列宁在十月》、《 |
夏伯洋》、《难忘的1919年》以及后来的《认证》等影片的对白仍不失为经典之作! |
|
1985年3月,原来的翻译片组正式成为了“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厂”,1987年改称“译制分厂”,厂长: |
陈汝斌。自此之后的几十年内,上千部优秀的,涉及众多国家的优秀电影译制作品,从这里走进影院,变成中国 |
电影观众难以忘却的声音! |
|
1999年10月,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分厂改名“长春电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国内具有电 |
影译制资质的四个单位中的一个。 |
|
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分厂不仅译制了众多优秀的如《罗马假日》、《两个人的车站》、《流浪者》、《卖花 |
姑娘》、《阴谋的代价》、《变相怪杰》、《马达加斯加》等影片,而且培养了陈汝斌、向隽殊、孙敖、徐雁、 |
徐丹、孙佳禾、陆建艺、胡连华、刘大航等等这些著名的配音艺术家。 |
|
|
 |
上海电影译制厂
一群为电影配音事业而生的人 |
|
|
就在《普通一兵》译制的那年冬天,上海电影制片厂派出翻译片组到东北学习经验,队长就是后来的上海电 |
影译制厂厂长陈叙一。 |
|
1949年11月1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翻译片组,组员只有组长陈叙一、翻译陈娟、杨范、演员姚念贻、陈 |
松筠、邱岳峰及录音师等十几个人。设立在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可以说一无厂房、二无设备、三无经验。正巧 |
之前东北电影制片厂翻译组成功的译制了电影《普通一兵》,为了借鉴和学习东影厂的经验,上海电影制片厂派 |
出了陈叙一等人赴东影学习。 |
|
1950年3月,上影厂翻译片组译制的第一部作品《小英雄》完成。同年6月,在上海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 |
618号,一间十五六平方米的旧汽车棚改成的放映间,一台三十年代的老放映机,墙壁刷白加一木框就成“银幕 |
”,又在大楼的楼顶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墙改装成一间录音棚,安装了一台放映机和一台苏制光学录音机,诞 |
生了中国日后最负盛名的译制片基地——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片开始有了“南腔北调”的差别。 |
|
1959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正式成立,最初由于设备和经验的原因,译制一部影片常需花费40-60天。而到80年 |
代之后译制一部影片只需十多天了。这个厂的译片占据着今天中国大陆 的主要译制片市场,它甚至能在缺乏国 |
际音放声带的情况下将外国故事片 译制得天衣无缝。译制的作品来自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影片近千部。其中一 |
些影片的译制质量几乎达到原片欣赏时的完美效果。除了外语片外,这个厂还译制粤语片和少数民族语片,也将 |
少量的中国汉语片译成英语、法 语、西班牙语等外语片。 |
|
中国的观众太熟悉象邱岳峰、童自荣等一些配音演员的声音了,他们的声誉甚至不亚于出镜的演员。当邱岳 |
峰去世的时候,上海万人空巷,都争着到灵堂与他的遗体告别,足见人们对他的喜爱。 |
|
相比较长影厂的配音艺术家们,上译厂的配音艺术风格更趋自然化、更符合外国电影的多元化、尤其符合艺 |
术电影中的气质,在厂长陈叙一的带领下,上译厂一度时间统领了国内的译制片,让观众真正看到和听到电影中 |
的外国人在说“中国话”! |
|
老厂长陈叙一对上译厂贡献良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并没有译制片,翻译片组创建之初甚至连怎么对口型都 |
不知道,曾经摸索过掐秒表等一系列“又笨又不合理”的办法,但是陈叙一亲自抓剧本,抓导演,带着大家一点 |
一滴地摸索,逐步认识了译制工作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工作程序和翻译、导演、演员、录音、剪接 |
的工作班子。 |
|
上海电影译制厂历经六十多年发展历程,拥有了国内最精良的配音队伍,其中不乏大师级的配音艺术家,按 |
年代的划分,共有四代配音演员战斗在配音工作岗位: |
|
第一代:(50年代、60年代) |
邱岳峰、苏秀、姚念贻、赵慎之、张同凝、毕克、尚华、杨文元、周翰、富润生、戴学庐、程引、李梓、 |
于鼎、胡庆汉、伍经纬、孙渝峰、陆英华、潘我源、陈松筠、张捷、束荑、闻兆煃、温健、潘康、邹华、卫禹平 |
、杨成纯、严崇德、刘广宁,这些早期上译厂的功臣们。 |
|
第二代:(70年代进厂,80年代担纲) |
童自荣、盖文源、乔榛、丁建华、王建新、曹雷、翁振新、施融、程晓桦、孙丽华,这些上译厂的中流砥 |
柱。 |
|
第三代:(80年代中后期) |
杨晓、程玉珠、沈晓谦、姜玉玲、狄菲菲、刘风、任伟、王玮、胡平智、王肖兵等,他们是上译厂承上启 |
下的一辈。 |
|
第四代:(90年代以后) |
詹佳、翟巍、吴磊、黄莺、金锋、桂楠、钱悦、王静文、曾丹等,他们是上译厂辉煌的延续。 |
|
从陈叙一到邱岳峰、毕克、尚华、于鼎、赵慎之、李梓等已故前辈,再到曹雷、童自荣、刘广宁、施融、 |
乔榛、丁建华,由几代人共同铸就了上译“黄金年代”。无论是《虎口脱险》、《简爱》,还是《追捕》,乃至 |
动画片《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留于人们记忆当中的,绝不会是一段剧情或者一组画面,而是那些耳熟能 |
详、精彩绝伦的对白。必须感谢译制片工作者,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一部好看的影片,更是一段认知世界的经验 |
,一种触摸的媒介。那些经典配音永远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模糊,那些声音中凝聚了历史的精彩,台词中显示 |
了语言的魅力。优秀的译制片,不仅对新中国的电影事业起到了学习借鉴,交流提高的作用,而且更发挥着文化 |
交流,陶冶心情,传播优秀人类文明的作用。 |
|
|
|
 |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译制中心
八一电影制片厂
组合式发展的京派译制队伍 |
 |
|
|
197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在缺乏经验的艰苦的条件里打破译制片长春、上海包揽译制片的状况,开创了北京的 |
译制片的事业,北京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们都参加了译制片的配音工作。2011年中国电影股份公司成立后,京 |
译变成了“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译制中心”,直到2012年正是命名为“北京电影译制厂”。并且,由于北京电 |
影译制厂隶属于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特殊原因京译今年不断分得经典佳片,产量和质量不断地在提升! |
|
实际上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译制片事业起步并不算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配合部队作战、训练以及科研需 |
要,开始译制以前苏联为主的军事教育片、纪录片和科研片,六十年代更是开始译制诸如《翠堤春晓》《山本五 |
十六》《啊!海军》等电影作品。 |
|
电影采用分账式引进机制之后,中国的电影译制形成了上译、长译、京译和八一厂四支队伍,而京译和八一 |
厂的译制团队,实际上是一支人马。工作的人多为其他艺术团体演员、自由职业者或个体企业主,两厂并没有在 |
编的译制片演员或导演。所有工作采取“临时工”的形式,按片结算酬劳。配音过程也基本属于分轨制录音,即 |
随在随录,录完即走,后期合成的办法。这样的配音形式减低了人员汇总耗费的时间、降低了资本,但主配之间 |
缺乏交流的配音模式也成为广大译制片爱好者所诟病的。但在当前译制片报酬过低、人员匮乏的时候却成为了缓 |
解译制压力的有效配音形式。 |
|
虽然采用临时搭班的方式,京译依然译制了不少经典电影大片,《爱情故事》、《巴顿将军》、《金刚》、 |
《指环王》、《阿凡达》、《泰坦尼克号》等电影均由北京的配音艺术家们配音制作。并诞生了以廖青、张伟、 |
张云明等为译制导演;张桂兰、陆揆、李立宏、徐涛、冯宪珍、李扬、周志强、张涵予等相对固定、艺术过硬的 |
配音队伍。 |
|
|
 |
港台配音演员
非学院派的自由演绎 擅长动画片、古装戏的配音 |
|
|
港台的配音演员不像大陆配音演员那样强调学院派的气息和发声方式,于是更多了一些演绎上的自由度,他 |
们更注重表达的形式和电影角色的贴切,因而在译制动画片、古装戏、警匪戏等方面,则更接近于原片的人物和 |
气质。比如台湾演员译制的动画片《狮子王》就可以窥见配音演员的功力深浅,这一部分,估计只有大陆当初的 |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能与之相比。很难想象如果把《笑傲江湖》或周星驰的电影用大陆配音演员来演绎会是怎样的 |
笑果。 |
|
在港台演员漫长的创作历程中,自然形成了对电影角色本身气质的度量,能够准确拿捏电影角色的声线、性 |
格、表现形式等元素。又由于本身武侠及警匪电影本就属于港台电影的独特优势,这种同一文化影响所带来的与 |
生的互通性,为港台配音演员演绎角色带来了无障碍的理解和解读。但在译制大型经典电影时,港台演员的译配 |
相对大陆配音演员则显得稍微薄弱,不过这依然不能否认港台配音演员在电影传播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
|
配音界的困惑依然困扰着港台配音演员,周星驰的御用配音石班瑜说到配音行业的现状,近40年的时间,配 |
音的薪水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他将台湾的配音演员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为生活的群体,一类是为理想的群体。而 |
这位享誉大陆的周星驰的代言人则不得不在配音之余成为一名台湾导游,配音价钱压低、市场不景气、配音环境 |
因为竞争而越来越糟,以及不尊重配音的专业性都是港台配音界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